一月
05
2017
兩個月果然過得很快!!
在這裡適應學校生活,偶而還是會有溝通的問題
加入籃球隊後認識更多人,
昨天有學校活動男籃女籃和啦啦隊的交友派對,
第一次這麼開心,在大家歡呼聲和掌聲打球.
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和家庭會有摩擦
我雖然不是和home mom dad吵架
但常常會因為弟弟妹妹的舉動而生氣
最近家庭活動會在周末晚上看電影
如果home dad不用上班,那天大家待在家裡類似聚會,
如果他去上班home mom會帶我們去吃飯
有時會帶姪子去火車博覽會或是美術館.


一月
05
2017
“勇敢踏出那一步吧!!”
剛到國外的我,甚麼都是全新的體驗,第一次離家讀書,而且一去就是一年,當我和媽媽開心揮手說再見完,踏出海關的那一剎那,眼淚不知不覺地就滴了下來,因為回不去了,後悔也來不及了,我這樣告訴自己,既然沒有後路,那就勇敢往前吧!!
剛到學校的第一天,人生地不熟,到處都是陌生的語言,縱使在台灣時跟外國人聊天都沒問題,但來這裡後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上課時,老師用流利的英文講著美國歷史,午餐時間,同學們用流利的英文在聊天,而我卻只聽得懂幾個單字,每天回家都背著重重的課本,因為上課聽不懂,只能回家自己查單字,當時的我,很無助,每天都很想台灣,想念台灣的一切。
過了第一個禮拜,差不多都了解學校的事情後,我決定去找籃球隊教練,問他我可不可以加球隊,我原本很緊張很擔心,但他的回答卻是”Sure,No problem.”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連try out都不用,當時的我很開心,每天開開心心的去練球,但是當球季接近,教練開始講很多戰術或觀念時,我突然覺得完蛋了…..因為我都聽不懂,所以常常犯錯,然後就會被罵,這讓我開始猶豫….當初到底是為了甚麼,為甚麼要讓自己來美國吃苦??
但是想到在台灣的朋友,在台灣的家人們,他們總是對我抱著很大的期待,他們總覺得我一錠沒問題,那我還有甚麼資格逃避或放棄,所以我決定好好的過這一年,把握每一次的機會,轟家也真的對我很好,很支持我,只要不違規,他們總是答應我的要求,我真的很幸運!!
出國當交換學生,不只會交到外國的朋友,還會交到其他國家的朋友,我們學校除了我以外,還有韓國的交換學生,日本的,甚至歐洲國家的!!所以能跟他們文化交流也是真的不錯!!
在初到美國時,真的會很無助,離家,沒朋友,語言不通,但一旦克服了這些問題,你會發現,國外真的很好!!





一月
05
2017
我在七月底就來到美國了,跟學校參加一個Habitat Trip for Humanity in West Virginia。我們幫忙一個家庭蓋房子。我們是第四組去的,所以我們是幫忙收尾的部分。每個人的工作部分不同,因此我們學到了不同的技術和技巧。我幫忙刷油漆,釘門框和窗戶的框等等。中午吃飯時不是去餐廳或回住宿的地方吃,而是在ware house吃自己裝的中餐。因為我們的工作模式像工人一樣,我因而體會到了工人們的辛苦。有天我們只工作了半天,剩下的半天我們去爬山和去河裡玩。雖然我很捨不得那麼早就離開我台灣家人和朋友,但這一切都很值得。
今年是我在美國的第三年,每年都有不一樣的感觸。今年我來到一個新的轟家,他們有四個小孩,都比我小。他們是一個多種文化的家庭,轟媽是巴西人,轟爸是美國人但有希臘人和愛爾蘭人的血統。他們非常好相處,我們就像親身家人一樣。才生活不到一個禮拜,就像已經生活一年的感情一樣了。我跟轟弟轟妹們整天打打鬧鬧的,然後幫轟爸轟媽的忙。生活非常充實。轟媽教我葡萄牙文和做人處事方式。我非常愛他們,他們也非常愛我。轟媽還說希望我不要回台灣呢!我超感動的!


一月
05
2017
呼~兩個月一下就飛過去囉!我是宸暘,我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斯克蘭頓,我這次想要分享的經驗應該會跟大家的有所不同,因為我去的是私立學業取向的天主教學校。
我的學校Holy Cross High School 其實還滿保守的,我們有制服,每天上學要穿西裝打領帶,校規其實比台灣還要嚴格,每天都有 Father, Sister和Detention Lady在走廊巡邏,連上課亂講話都有可能被記點,這可能打破了很多人對於美國「開放自由」的想像,相對的,這所學校很在意成績,而且能讓國際學生直接畢業申請大學,像我隔壁鄰居的韓國人學長今年畢業,SAT跟GPA都很高,甚至申請了MIT和康乃爾大學,而且學校老師都很看好,所以其實美國並不是所有人都像想像中的追流行、追求自由,也是有很多人努力為自己的未來設想、拚學業的。
但我來這邊真的看到美國教育制度的不同,保守歸保守,但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方法,不像台灣大多數老師就是站在黑板前面,上下課要起立敬禮,用粉筆上完所有的課,出很多很多的作業給學生寫,台灣老師認為所有學科就是要練習再練習,的確,像是數學和語文之類的工具型學科是這樣沒錯,但是像史地公還有科學學科則不然,對於這些學科,美國的老師更在意讓學生對這些學科感興趣,去理解並且融會貫通,像我有修 American History ,老師絕對不會跟你說「同學,這點很重要,考試會考。」他會跟你解釋事情的來龍去脈,跟同學一起討論所有可能導致這個事件的因素,還有這個事件可能導致的其他事件,他會跟你說的是「同學,這點很重要,你必須了解這對經濟的影響、對政治的影響及在歷史上占有的份量。」
而且這邊的老師比較不會像台灣的老師好像是站在發號施令者的地位,他們基本上對於學生是尊重的,會跟學生討論也會接受各種不同的答案,像是我的英文老師在教英文修辭法的時候,她不會設定一個標準答案,同學回答的時候他會先了解位甚麼他這樣想,再跟他討論她自己原先對於題目的想法,最後得出的結論可能是任何一方的想法或甚至是兩者都正確。
還有對於教學素材還有功課,這邊的老師真的「花樣很多」,像是我歷史老師超喜歡叫同學去找資料或者去找課程相關的影片或歌給他,因為他本身不太會用電腦,所以用這種方法他可以得到他想要的素材,學生也可以拿 Extra Credit Point ,變成就算你考試考不好,只要你上課認真還是可以拿高分,部會像台灣就是一次定生死,讓很多認真的學生喪失信心。
還有我的物理老師一直出一堆報告給我們,像是量子物理就出了一份 PowerPoint 的報告,讓同學去深入了解,再上台教其他同學,還有像 Free Fall 她就出了一個實驗報告,要我們設計一個裝置讓雞蛋可以從11呎高往下掉而不破,讓課程多了很多想像的空間。
還有,我的轟家其實還蠻特別的,因為轟媽是地區總監,所以其實對交換學生已經非常習以為然了,基本上她有事才會就我和韓國轟哥,不然其實她不太跟我們互動,轟爸經營採石場事業兼買賣挖土機,每天回家會彈吉他加試著教我彈,轟家還有一個93歲婆婆是轟媽以前的教會朋友但得了癡呆症之後就住到我們家來,轟家是一個特大家庭,大多數親戚都住很近,像轟外婆就住隔壁,沒事就會跑過來找我們聊天加喝下午茶。
轟媽有一大堆孫子所以家裡常常變成托兒所,有時候甚至教會的小孩也會跑來,我的CR是我轟姊,她也有四個小孩,所以我偶爾會幫忙帶來自各種不同地方的小孩。
還有美國人家裡常常有一大堆寵物,我轟家就有貓和狗,CR家有兩隻貓、一隻狗、烏龜、魚、寄居蟹等等……教會和學校的人家裡也幾乎都有寵物。
總而言之,美國就是一個很多元的地方,有各種不同膚色的人,有來自各個不同國家的同學,有各種不同的文化,我想,體驗多元是我目前為止最大的收穫。
我和隔壁的韓國學長

轟家還有轟外婆跟韓國學長

一月
05
2017
我覺得這個旅程很豐富,雖然也會有錯折,但讓我成長了不少,而且增加了不少閱歷,我個人覺得,如果我沒出來做交換,我對人事物的接待和感覺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成長。我總不能只是身體上的成長吧!心裡上也是要去經歷和豐富的 ,學習待人接物,去磨練自我,使自己更不同,氣質也更不一樣,我已經經過了一半的歲月了,我期盼我一直成長,一直經歷,我相信這會是我人生中不可抹滅的一個經過,而且我相信多年以後,我再回憶,或是在人生差路口做決定時,這將是一個影響我價值觀的一個養分